人間通訊社

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心靈補給 > 佛學講座> 般若心經的生活觀 聽聞者歡喜受用

佛學講座

字級

般若心經的生活觀 聽聞者歡喜受用

【人間社 張群 花蓮報導】 2025-10-26
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花蓮第一分會、瑞穗第二分會10月25日上、下午分別假花蓮市民運里活動中心及瑞穗佛光緣舉辦佛學講座,禮請佛光山傳燈會副會長覺容法師主講「般若心經的生活觀」,社區里民及佛光人,逾百人前來聆聽法要。

法師首先指出,般若心經是讓自己認識自己,深入了解自己的心;「般若」是讓自己在人間更自在的法門。因此,誦經主要在安住我們身心,解脫我們生活的煩惱及苦厄;「般若心經的生活觀」是星雲大師全集395冊中,極為重要的一部分,它涵蓋所有佛教的中心思想,也是我們內心的財富及保障,佛法要先自受用,才能進而利益眾生。

法師進一步強調,當下自在的小祕訣,即是「提起正念」,其中禪定、念佛、轉念、讀誦、抄寫經典等心地功夫,非常重要。當壓力來時要善用佛法對治,但眾生往往會忘記,並隨自己的習氣而走;我們不要想改變別人,先改變自己,對方就會改變,從自己調整起,因緣改變,結果就會改變。

心經云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當面對境界時,我們如何看到未來的光明與轉機?不隨五蘊六塵相應,這要從平常心念開始練習,因為每個人的起心動念都不一樣,若能用歡喜心去接受,如同往前走時,後腳跟隨即要提起,身體才能向前;像地藏王菩薩,發願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;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」,即是提起無上的慈悲與智慧。

人我之間相處或許會有不同的意見與摩擦,即便受到委屈,只要你內心有定力,忍耐力,凡事往好處想,不執著於有無及分別心,即是「般若」,也是「持戒」的展現。至於談到「真空生妙有」,若固執不變,就無法創造新的面貌,其實,佛法所說的「無」才是最快樂的,對未來抱持著希望,希望就是最大的快樂,內心自在,一分一分的增長,成為日常習慣,自然就具有般若,有了般若,就能超越「苦難」,最後照見五蘊皆空。

法師最後勉勵大家,人生一期一會,要懂得把握因緣,因為因緣會變化;山河大地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只有法身慧命,才是永恆的內在寶藏。

安置在花蓮榮民之家的葉阿菊老菩薩說,「今天很歡喜來聆聽法師分享「般若心經的生活觀」,讓我心開意解,對於佛法,有更深一層的認識,希望能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。」
12345678910第1 / 210頁
追蹤我們